进口药为什么越来越难买?

访客 常识 2024-09-08 149 0

近年来,许多患者和家属发现,曾经容易获取的进口原研药在公立医院和药店中变得越来越难买,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进口药难以购买的原因,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

1.1 政策背景与目的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政策自2018年起在国内逐步推广,其核心策略是“以价换量”,公立医院(及部分非公立医院)承诺采购全年药品用量的七成左右,企业则通过竞争性竞价来争取市场份额,这一政策旨在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和医保基金的负担。

1.2 进口药在集采中的困境

进口原研药由于研发成本高、专利保护期内的价格较高,在集采中往往难以与国产仿制药竞争,许多进口药因价格过高而落选,导致公立医院难以采购,辉瑞的阿奇霉素(商品名:希舒美)因报价远高于国产仿制药而未能入选集采,最终被部分省份撤网,失去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资格。

1.3 集采政策下的市场变化

集采政策实施以来,国产仿制药的市场份额显著增加,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国家已开展了9个批次的药品集采,共涉及374个药品品种,其中仿制药占比超过95%,这一变化使得患者在公立医院获得仿制药的概率远高于原研药。

进口药价格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2.1 进口药的高价原因

进口原研药的高价主要源于其高昂的研发成本、专利保护以及国际市场的定价策略,这些药品在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时间,一旦上市,企业需要通过高价销售来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国际市场的定价策略也影响了进口药在中国的售价。

进口药为什么越来越难买?

2.2 市场需求与支付能力的矛盾

尽管进口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其高昂的价格却超出了许多患者的支付能力,在医保基金有限的情况下,医院更倾向于采购价格较低的国产仿制药,这种市场需求与支付能力的矛盾使得进口药在公立医院中的使用受到限制。

外资药企的战略调整

3.1 专利悬崖与业务转型

随着进口药品专利保护期的到期,许多外资大药企面临着专利悬崖的挑战,为了维持业绩增长,这些企业开始剥离以普药为主的成熟药品资产,向创新药领域转型,这种战略调整导致部分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量减少甚至退出市场。

3.2 市场布局与渠道调整

外资药企在面临集采政策压力和市场变化时,也在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和渠道,一些进口药虽然从公立医院中减少乃至消失,但依然可以在院外的零售、电商渠道自费购获,越来越多的进口原研药加紧了与高端、私立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医院控费与采购政策的限制

4.1 医院控费压力

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严格的控费压力,为了控制医保总支出中药品费用的比例(即药占比),医院在采购药品时会优先考虑价格较低的国产仿制药,这种控费政策限制了进口原研药在公立医院中的使用。

4.2 采购政策的限制

除了集采政策外,医院在采购药品时还需遵守一系列采购政策,一些省份设置了“上海红线价”等价格参考线,对未中选的原研药进行撤网处理,这些政策进一步限制了进口药在公立医院中的销售。

患者需求与用药选择的困境

5.1 患者对进口药的信任

尽管国产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许多患者仍然对进口原研药抱有更高的信任度,这种信任源于进口药在研发、生产和监管方面的严格标准以及长期的临床应用经验,在面临疾病治疗时,患者往往更倾向于使用进口药。

5.2 用药选择的困境

由于进口药在公立医院中的使用受到限制,患者面临着用药选择的困境,他们希望使用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进口药;他们又不得不面对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购买渠道,这种困境使得许多患者感到无助和焦虑。

解决之道与未来展望

6.1 加强医保谈判与支付机制改革

为了缓解进口药难以购买的问题,可以加强医保谈判力度,通过谈判降低进口药的价格,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支付机制,如提高医保支付比例、引入商业保险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6.2 推动仿制药质量提升与创新药研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访客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