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警方详细披露了一起震惊社会的23年前湖底沉尸案,这起案件不仅因其时间跨度之长而引人关注,更因其曲折离奇的侦破过程而令人唏嘘不已,这起案件的成功告破,不仅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也再次彰显了南京警方“命案必破、积案必清”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能力。
案件回顾:编织袋中的秘密
时间回溯到2001年9月22日上午,南京市民在中山陵景区附近的一个湖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漂浮的编织袋,袋内疑似装有尸体,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侦查人员火速赶至现场,经过打捞和初步勘验,警方发现编织袋内是一具高度腐败的女尸,且袋内还装有大量砖石块,显然是为了增加重量以便沉尸。
据当年参与侦办此案的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党委副书记、副支队长王海荣回忆,编织袋内的尸体被尼龙绳紧紧捆扎,且尸体周围散落着多块砖石,这些砖石与现场附近的城墙砖、水泥块相吻合,表明犯罪嫌疑人是在现场周边就地取材,由于尸体腐败严重,警方在现场并未发现任何能够直接表明被害人身份的物品,这使得案件侦破工作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
艰难排查:线索中断与持续追踪
面对如此复杂的案件,南京警方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全力开展侦查工作,专案组一方面广泛走访周边群众,另一方面则利用有限的线索进行排查,由于尸体腐败严重,死者的身份迟迟无法确认,导致侦办工作举步维艰。
在随后的法医检验中,专案组获得了一个重要线索:尸体的胃内溶物中检出了安眠药的成分,这一发现表明,死者是在服用了大量安眠药后溺水身亡的,据此,警方初步判断这是一起关系人作案的命案,由于线索极为有限,专案组的排查工作不得不从案发地周边逐渐扩展至全国范围,但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助力:23年后的突破性转机
尽管案件在最初几年陷入了僵局,但南京警方从未放弃对真相的追求,2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刑侦人员接力侦办此案,不断运用新的侦查手段和技术手段对案件进行反复分析和比对,终于,在2023年9月22日,案件迎来了突破性转机。
当天,南京警方通过生物检材的比对分析,成功发现了一名与死者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许某某,情报研判进一步确认,许某某的母亲许某正是该案的被害人,这一发现不仅为案件侦破打开了新的局面,也让警方得以重新梳理案件线索。
原来,许某是南京人,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她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生活,自2001年外出旅游后便杳无音信,其母亲曾报案但未能确认其身份,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发现许某失踪前的最后一个联系人正是邓某某(小邓),且许某的闺蜜也反映许某曾言“如果自己出事了,肯定是小邓干的”,这些线索使得邓某某成为了案件的重要嫌疑人。
真相大白:熟人作案的恶行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邓某某不仅与许某关系密切,而且早在2006年就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原来,邓某某在杀害许某后,将其尸体装入编织袋并沉入湖中,企图掩盖罪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尽管他因另一桩命案被捕入狱,但23年前的罪行终究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2023年9月29日下午,邓某某被押回南京公安机关再度开展审查,面对警方的审讯,邓某某起初拒不认罪,但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他最终交代了杀害许某的全过程,原来,因情感纠纷,邓某某与许某矛盾加深,最终失去理智将其杀害,他买了酒菜,将安眠药掺入酒中骗许某喝下,待其昏睡后将其装入编织袋并沉入湖中。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这起23年前的湖底沉尸案的成功告破,不仅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也再次证明了南京警方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正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能力,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犯罪分子藏得多深,南京警方都将坚持不懈地追查到底,让每一个犯罪分子都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这起案件也提醒我们,生命是宝贵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尊重法律、维护正义,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