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将归还中国16只朱鹮,珍稀鸟类见证中日友谊与生态保护

访客 常识 2024-10-08 59 0

日方将归还中国16只朱鹮:珍稀鸟类架起中日友谊桥梁

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生态恢复领域,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日方将归还中国16只朱鹮,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中日两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又一次成功合作,也象征着两国友谊的进一步加深。

据日本共同社10月6日报道,日中两国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将把出生在新潟县佐渡市的16只朱鹮归还给中国,最快将于10月底运往北京,这批朱鹮包括7只雄性和9只雌性,它们都是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在佐渡朱鹮保护中心诞生的,在确认健康状况后,这些朱鹮将从日本启程,运往北京,并可能在北京动物园生活。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是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的朱鹮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它们会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但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日方将归还中国16只朱鹮,珍稀鸟类见证中日友谊与生态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拉开了朱鹮保护工作的序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的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九千多只,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日本在朱鹮保护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日本朱鹮被确定为“野生灭绝”物种,整个日本仅剩下佐渡岛上唯一的一只,在1999年,来自陕西省洋县的“洋洋”和同伴“友友”作为中国赠送给日本的首对朱鹮来到佐渡岛,同年5月,它们的孩子“优优”诞生,这是日本首次成功人工孵化朱鹮雏鸟,为确保基因多样性,中国后续又数次赠送朱鹮给日本,日本朱鹮的数量逐渐增多并回归自然。

中日两国在朱鹮保护方面的合作始于2002年,当年3月,北京动物园与日本佐渡市动物园共同进行了朱鹮保护合作,从日本引进了6只朱鹮,2005年,北京动物园回赠了2只朱鹮给日本,此后,中日双方还达成了备忘录,规定中方提供的朱鹮的半数后代要归还给中国,由于新冠疫情和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归还工作一度停滞,此次归还16只朱鹮,是2016年以来的首次归还,也是中日两国在朱鹮保护方面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朱鹮的归还不仅是对中日两国友谊的见证,更是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肯定,中日两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合作,为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衍提供了有力支持,朱鹮作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之一,其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朱鹮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也使其成为了生态保护的焦点,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朱鹮的保护工作不仅涉及栖息地的恢复和监测,还包括人工繁殖和野化放归等多个方面,科学家们在陕西洋县等地建立了朱鹮保护区,对野生朱鹮进行保护和监测,通过人工繁殖技术,成功培育了大量朱鹮幼鸟,并进行了野化放归试验,这些努力不仅增加了朱鹮的种群数量,也提高了其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日本在朱鹮保护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访客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