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贡城区的一处城市公园内,工作人员首次观测到了一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的新几内亚扁虫(Platydemus manokwari),这一发现不仅标志着自贡地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也可能为四川省首次记录,这一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当地生态环境安全的广泛关注。
发现经过
今年8月的一个夏夜雨后,自贡市自流井区亦趣自然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城区的一处公园内进行夜间观测,当时,蜗牛、蛞蝓等陆生贝类因雨水而活跃,捕食这些贝类的动物也随之出没,工作人员在潮湿的苔藓上发现了一只头部尖尖、体型扁平的扁虫,它在苔藓上缓缓爬行,凭借多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经验,保育中心理事长李一凡迅速识别出这是新几内亚扁虫,他立即拍摄了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并在同一位置再次观察到了这种扁虫的活动。
新几内亚扁虫的背景
新几内亚扁虫,又名马诺夸里扁虫,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省的马诺夸里市,这种扁形动物体长数厘米,全身呈褐色,柔软且扁平,它们以蜗牛、蛞蝓等陆生贝类为食,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几内亚扁虫已经入侵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新几内亚扁虫之所以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是因为它们对蜗牛等陆生贝类的捕食行为导致了这些物种的大量减少甚至灭绝,蜗牛和蛞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食腐动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果这些物种的数量大幅下降,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连锁效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几内亚扁虫在中国的首次记录是在2012年的香港,之后逐渐扩散至广东等地,据推测,这种扁虫可能是通过苗木携带进入中国的,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新几内亚扁虫逐渐扩散到更多地区,包括自贡这样的内陆城市,在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推动下进行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四川省下发的调查物种参考名单中,均未包含新几内亚扁虫,这表明,对于这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防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自贡市自流井区亦趣自然保育中心的这次发现,填补了四川省在新几内亚扁虫观测方面的空白,这也提醒我们,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和扩散速度也在加快,我们必须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应对措施
面对新几内亚扁虫这样的恶性外来入侵物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应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新几内亚扁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对于已经发现的新几内亚扁虫,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这包括捕捉和销毁已经发现的扁虫个体,防止它们继续繁殖和扩散;还应加强对可能携带新几内亚扁虫的苗木等物品的检疫和监管工作,防止它们通过贸易和运输等途径进入新的地区。
新几内亚扁虫在四川自贡的发现,再次提醒我们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我们必须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我们也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挑战,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