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6》豆瓣评分跌至3.9:综艺焦虑下的明星真人秀困境
《花儿与少年6》(简称《花少6》)自2024年9月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以来,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与节目开播前的期待不同,《花少6》的豆瓣评分从最初的4.8分迅速跌至3.9分,成为《花儿与少年》系列中评分最低的一季,这一评分骤降的现象不仅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广泛讨论,也揭示了明星真人秀节目在当前综艺市场中的困境与挑战。
《花少6》作为一档明星旅行真人秀,延续了前几季的节目模式,邀请了九位不同年龄段的嘉宾组成“花少姐弟团”,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开启横跨三大洲的游学体验,与《花少5》豆瓣9.2分的高分相比,《花少6》的口碑为何会如此迅速地崩塌?这背后既有综艺焦虑症的影响,也有观众期待与实际呈现之间巨大落差的反映。
一、综艺焦虑症:创作解释权被观众抢夺
《花少6》的崩盘并非偶然,而是综艺焦虑症的一种具体表现,综艺焦虑症指的是节目组在策划、制作和播出过程中,难以预料观众的反应,甚至难以避免前期预设与观众最终反馈完全不符的情况,这种焦虑不仅体现在《花少6》中,也体现在其他新老综艺节目的重新走红趋势上。《向往的生活》中黄磊被指“做饭难吃”,何炅被指布局“邪恶栀子花计划”,这些评价完全掌握在观众手里,节目组难以控制。
在《花少》系列中,这种焦虑尤为明显,从《花少2》的嘉宾互撕到《花少5》的和谐美好,再到《花少6》试图平衡冲突与温馨,节目组一直在努力寻找观众喜爱的平衡点,无论怎么在选人、规则设置等前期策划环节拿捏尺度,节目组仍然无法完全预测观众的反应,这种创作解释权被观众抢夺的现象,使得节目组在应对负面舆论时显得尤为被动。
二、嘉宾选择与团队默契的缺失
《花少6》的嘉宾阵容在开播前就备受关注,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对嘉宾之间的默契和团队凝聚力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周雨彤的一系列行为,引发了观众的不满和争议,她在明知房间有摄像头的情况下打开了浴室门,而当时金晨正在洗澡,这种行为让女演员面临着可能走光的风险,引发了网友对其行为边界感的质疑,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招呼四个人吃了九人份的外卖,且将20多份菜品全部打开,丝毫没有意识到要给其他嘉宾预留饭菜,这显示出她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
除了周雨彤,其他嘉宾之间也似乎缺乏足够的默契和团队凝聚力,节目中呈现出的更多是小团体活动,而非一个团结的集体,侯明昊提出要点团魂时,周雨彤明确拒绝,声称想要自由时间,这与观众对团综的期待相悖,这种缺乏默契和团魂的表现,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从而影响了节目的口碑。
三、过度炒作CP与矛盾冲突的刻意化
为了制造话题和热度,节目组在《花少6》中过度剪辑了周雨彤和侯明昊的互动,试图营造出两人的CP感,这种工业糖精式的操作让观众感到不适,也影响了节目的整体质量,设置了很多慢动作和慢镜头,两个人的肢体接触也较多,这种刻意营造的CP感让观众觉得不自然和虚假。
节目剪辑还可能过度放大了嘉宾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和分歧,导致节目画风越走越偏,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氛围。“大姐”陈好因为直来直往的性格,在节目前期多次霸气发言,被网友评价为“太有压迫感”,而这些片段的过度呈现可能并非嘉宾之间关系的真实反映,而是节目组为了追求效果的刻意剪辑,这种矛盾冲突的刻意化,不仅让观众对嘉宾之间的关系产生误解,也影响了节目的整体观感。
四、旅行体验感与研学主题的不足
作为一档旅行真人秀节目,《花少6》在旅行内容的呈现上未能满足观众的期待,节目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现嘉宾们在机场和酒店的场景,以及赶路过程中的焦灼和波折,真正的景点游览部分较少,观众无法充分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使得节目内容显得单调乏味。
本季节目设定了研学主题,但在实际呈现中,研学部分的内容不够深入和精彩,在克罗地亚游船交流舞会上,虽然嘉宾们进行了中国传统艺术表演,研学主题并没有很好地与旅行相结合,导致这一主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