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叶嘉莹逝世 享年100岁,诗词之河永远流淌

访客 经验 2024-11-25 46 0

2024年11月24日,中国文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悄然陨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在这一天逝世,享年100岁,她的离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叶嘉莹的一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她的家庭在当时颇有地位,曾祖父在咸丰同治时期曾经官至二品,祖父是光绪时期的进士,而父亲叶廷元则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这样的家族中成长,叶嘉莹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便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曾在自述中提到,自己小时候虽然拜的是孔子,学习内容以《四书》为主,但每天下午也要学习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并不平庸。

叶嘉莹的诗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在自传中写道,自己刚开始学习时并不理解很多唐诗的意思,只是照着背下来,这些背诵了无数遍的诗词已经刻在她的记忆中,在之后的某些日子里,叶嘉莹在一些触景生情的瞬间想起这些诗句,那些诗词的生命力和魅力便因此闪烁,抗日战争爆发时,她看到了逃难的同胞和无家可归的人,才对荷花和莲花及其中的寄托有了极为深刻的感触。

诗人叶嘉莹逝世 享年100岁,诗词之河永远流淌

叶嘉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变数,她少年丧母,中年失去大女儿与女婿,后来小女儿又得乳腺癌,她并没有被这些打击击垮,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中,她曾说:“我只是一个诗词爱好者,终身沉迷在诗词之中,诗词里面有那么美好的东西,我愿意尽我的力量,把我所体会到美好的东西传给大家。”

叶嘉莹的诗词教育之路也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她曾在国外教授中国古诗词课程,但中外文学的差异让她感到非常别扭,她认为,诗歌的美感都在语言文字上,一旦改变了文字,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她常常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古诗词进行阐释,让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来让文字和生命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1979年,叶嘉莹决定回国讲学,回到古诗歌诞生的土壤,将古诗歌阅读的河流延续下去,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此后,她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她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一颗颗璀璨明星。

叶嘉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词教育家,还是一位慷慨的捐赠者,她将自己毕生的积蓄3500多万元捐给了南开大学,成立了“迦陵基金”,旨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她曾说:“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叶嘉莹的一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她的诗词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传承给了后人,她的离世让我们感到无比惋惜和悲痛,但她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叶嘉莹的一生就像一朵盛开的荷花,虽然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高洁和坚韧,她的诗词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和美好,让我们铭记叶嘉莹的功绩和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让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在叶嘉莹逝世的这一天,我们不仅要缅怀她的伟大成就和崇高精神,更要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她的诗词教育事业,让我们以叶嘉莹为榜样,用我们的热情和智慧,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这条诗词之河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访客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