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区别 古诗文中用典有何作用

访客 经验 2023-12-26 626 0
问题描述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区别

推荐答案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都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文章写作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以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它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等。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总的来说,表现手法关注的是文章的整体或部分效果,表达方式则更注重文章整体的表达形式,而修辞手法主要是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其他回答

古诗文中用典有何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引用古代著名的故事、人物或词句,以抒发今人的思想和情感。用典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识,而是可以起到减语辞之繁累、增文辞之妍丽的作用。纵观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用典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诸如李白、李商隐等奇幻派代表最甚喜之。

当然,用典也要讲究技巧,而且技巧性很强。有人说读唐诗吟宋词时并没有发现很多的用典痕迹,这是因为作者将典故合理地融入进了字里行间,化骨入肌,方才不使人察觉。只有对此典故十分熟悉的读者,才能洞若观火,将其揪出。

今天小解要为大家带来的诗,是李清照非常著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名为《夏日绝句》。这首诗之所以经久不衰、如此脍炙人口,很大原因得益于李清照神奇的用典手法,短短二十个字中,她从容插入三个著名典故,可谓字字珠玑,更关键的是声色不露,一般读者恐怕也只能看出其中一个!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无一高级词汇,也没什么壮丽的意象,却能成为千古经典,其中蕴含的内涵可见一斑。起头两句如同破空裂云而来,从天而降,势如千钧,一个孱弱女子却能以豪迈的情怀将人生姿态阐释得如此精彩,其看透生死的气魄无与伦比!

后两句主写项羽,一个"思"字既点出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也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佩之情。这两句所包含的典故就是项羽自刎乌江,这也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出来的一个典故。

但是听完小解的初步解读后,你发现另外的两个典故了吗?

其实另外两典故就包含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中,它们分别是"人杰"和"鬼雄"。人杰,意为人中豪杰,是汉高祖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敬称;鬼雄,语出屈原之《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用典的作用答题格式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

1用典的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2用典的答题格式 诗中用了......典故,借助......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3用典的古诗?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用典的作用是使立论有根据。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引用典故。?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

扩展资料: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用典的话一般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我是这么认为的。典故之类的一般都是有据可依,有证可访的,所以,如果用典的话就让人读来比较能够容易相信,并且能从所用的典故上看出一个人相对而言的素养和作文水平。当然,典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用了就好,切记要精而不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访客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